“终于,腐败像汹涌的洪水/淹没一切;贪婪徐徐卷来/像阴霾的雾霭弥漫,遮蔽日光/政客和民族斗士纷纷沉溺于股市/贵族夫人和仆役领班一样分得红利/法官当上了掮客,主教啃食起庶民/君主为了几个便士玩弄手中的纸牌/不列颠帝国陷入钱币的污秽之中。”这是18世纪诗人亚历山大蒲柏的诗句,诗中批判了把整个英国卷入其中的“南海泡沫”事件。而发生其间的审计假账案则暴露了英国政府的腐败、金融欺诈以及由此引起的公共信用危机。
“南海泡沫”起因于1710年创立的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伦敦有些古老的街巷,至今依然让人们忍不住为它的往事而心潮澎湃。南海公司就坐落在那样一条斑驳而陈旧的针线街上。如我们所知,针线街之于金融,正如舰队街之于新闻、唐宁街之于政治。曾几何时,沸腾的针线街,沸腾的人群,是的,是南海公司,把人们追求金钱的热情推到了风口浪尖。
南海公司主要从事海外贸易业务。而关于英国的海外贸易,一个不得不说的事,就是16世纪末荷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荷兰人凭借捕捉商机的眼光和能力,迅速累积了财富。这让英国人开始眼红,有人不无醋意地说:“荷兰有史以来从未有过如此丰富的船只返回。”于是,有识之士效仿荷兰的经营手法,也建立了与亚洲人做贸易的公司,干脆照搬荷兰的公司名称,叫做“英国东印度公司”。英国人的学习能力不得不令我们佩服,东印度公司给英国带来了巨额财富。而聪明敏锐的英国人发现,他们照模照样学习的荷兰还有一个法宝,就是给它的公司融资,并且融资渠道的多元化让他们不愁没钱花。办法就是发行公司的股票,交易门槛很低,任何人都可以购买股票。一个人如果想购买公司的股票,那么他只需登记上自己的姓名,按照自己希望持有的股票数量认购股份,支付相应股份所需要的金钱之后,认购人即可得到一份官方发放的持股证据。而他也就成了该公司的股东之一。这一经济现象,随着光荣革命之后荷兰人威廉当上了英国国王而被推波助澜,荷兰的金融模式完全照搬到英国。一时间,进行股票交易的咖啡馆成为经济新闻的桥头堡,俨然每天在上演着足以让人们热血沸腾的经济新闻发布会。咖啡馆就像股票交易所的两片红唇,极力施展着口才的魅力,仿佛来到这里,英国的财富都会向你聚集而来。
而在众多的股票交易所当中,有个叫做“刀锋”的公司。1703年,这个公司招聘到后来的“南海泡沫”事件的始作俑者——约翰布伦特。布伦特是个工于心计又谙熟商务与英国政府微妙关系中罕为人知潜规则的人。他看重了英国人热衷于“与上帝玩骰子”的特点,另辟蹊径,从政府方面争取到彩票发行权,刀锋公司开始向人民发行自行设计的彩票。政府俨然把彩票当成了创收的手段,公众把彩票看成了投资的手段。其结果是,大量财富经过刀锋公司的运作流入政府手中。
很显然,布伦特的得力运作使得政府颇为受用。因为此时的英国政府正遭受着有史以来较为严重的债务危机。在那个时代,发行国债的理由没有我们现代人想得那样复杂,国家借钱,只有一个理由——战争。英国在光荣革命之后,相继卷入多场战争:对爱尔兰的战争、与法国的九年战争、奥格斯堡同盟战争,还有一次使英国最终深陷泥淖的、八竿子打不着的西班牙王位战争。西班牙的王位本来是西班牙自己的事,但如王位继承人是法国血统却会影响英国在南美的殖民地。因此,英国趁机率领欧洲反法联盟对法国宣战。从17世纪末开始,这位欧洲的“带头大哥”为了战争高额举债,政府面临两难。蕴藏丰富、神秘富饶的南美洲无论在英国民众还是政界心中,都非常吸引人。时任财政大臣的罗伯特哈利接受了布伦特的建议,即建立一个公司,在南美洲建立殖民地,进行贸易。谨慎的政客哈利经过仔细斟酌,认为成立这个公司可以使英国在战争负债而导致的信任危机得到一定程度的挽回,于是,哈利用极为动听的语言说服了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们,打消了他们的抵触,也使下议院燃起了希望,希望南美洲的贸易如他们所愿一次性解决政府债务。
1711年9月,得到皇家特许状,有着托利党后台的南海公司得到了在南美洲进行贸易的特权,政府的国债转变为公司的股票,由政府支付6%的利息,并以葡萄酒、烟草、东印度公司货物等作为担保。国债持有人变成公司股东。南海公司成立了,也成为政府的最大债权人。从南海公司高管名单上看,背景过于复杂,30位高管中至少有9位直接担任政府要职。令人无语的是,30人当中没一个人有海外贸易经验。已经担任高管之一的布伦特还与刀锋公司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一些董事也兼任刀锋公司的管理职务。南海公司在运作中还会向议员行贿,并保证为政府的债务埋单,收了贿赂的议员则在议会中不遗余力地为南海公司争取好处。
自从英国人从荷兰人手中学来那一套金融手段,政府的公共信用被淋漓尽致地利用甚至透支。所有国家债券、彩票、有偿证券等,打着共同富裕的幌子,被最大化地发挥着敛财的作用。在“吹鼓手”的吹捧下,掀起全国投机的疯狂浪潮,股票价格扶摇直上。如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在《大恐慌》中描述的,“政治家忘记了政治,律师忘记了法庭,贸易商放弃了买卖,医生丢弃了病人,店主关闭了铺子,教父离开了圣坛,甚至连高贵的夫人也忘了高傲和虚荣”。1720年6月,南海公司的股票上涨到每股750英镑,比当年1月份的股价上涨了4倍。议会的《泡沫法案》新鲜出炉后,有些不法公司被取缔,南海公司的股价更上涨到每股1020英镑;到7月,股价一直在900到1000英镑之间徘徊。先后三次的认购中,政府要员和富商,甚至包括国王乔治一世的情妇,都大量进仓,争相认购,整个政府被“绑架”。在这个夏天,南海公司的股价泡沫膨胀到了极点,在阳光的灼烤下抖动、摇晃,即将崩溃。布伦特再次大规模兜售股票,希望安抚住民众以利于继续圈钱。但股票持续走跌,9月份的股东大会上,主持人彬彬有礼,滔滔不绝的演讲试图稳住人心,然而在公司和政府两方面通吃的公司高管们通过操纵股价,早已经赚得盆满钵满。这次股东大会依然没给全国的普通股民带来期待的财富,股票一跌再跌。伦敦的股票交易所和咖啡馆充斥着恐慌和失落。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硕大的泡沫自行破灭。到12月,南海公司股价跌到124英镑。
在南海公司股票认购中,有个我们所熟知的人,那就是牛顿。他曾低买高卖赚了5000英镑,后来重新认购,最终亏损20000英镑。这样的结局使伟大的物理学家也无奈地感叹道:“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现代人并不陌生的词汇“泡沫经济”即出自于此。此事件又称“南海泡沫”。这是英国历史上一次严重的金融危机。
数以万计的债权人因没及时卖出股票蒙受重大损失而向议会提出严惩欺诈者。12月8日,国王要求议会“以最有效和迅速的措施恢复国家信用”。议会将拯救和恢复公共信用作为解决危机的中心目标。首先,组成以伦敦会计教师查尔斯斯奈尔为首的13人特别委员会对南海公司进行审查。结果成功查出南海公司犯下严重的金融诈骗、公司会计记录失真、做假账等舞弊行为,其实际资本所剩无几,南海公司宣布破产。其次,对造成危机的责任人,如牵涉腐败的政府官员和公司的高管予以审判,没收不法所得、免职或关入伦敦塔。最后,对公司的拯救和对投资人的救助,维护了他们的经济利益,也恢复了政府的公共信用。
“南海泡沫”事件不仅是一场金融危机,而且提示我们,正是“政治腐败的权钱交易为这场危机打开了地狱之门”。这次事件的解决中,还成功引入了民间审计,这是英国议会史上的第一次。